走进新时代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774
走进新时代 旧貌换新顔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更加引人注目 壹架歼-10原型飞机入馆收藏 编者按 这篇新闻稿及其附件、链接加起来,16000多字,还有69幅图片,对于以“短平快”见长的微信来说,似乎长了一点。但是,对于航空情节较浓的人和军迷、军粉们来说,是一篇难得的收藏品,因为它囊括了中国唯一的一座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大部分收藏品,宛如一座流动的掌上航空航天博物馆,从中,你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这些实体飞行器的简介和几何数据,又可无价使用有关图片。因而,值得永久收藏。 图为:北京华戎冠兴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铭儒向航空航天领域知名专家博士生导师杨院长和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馆长韩国军移交“金钥匙” 图为:航空航天领域知名专家 博士生导师杨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馆长韩国军、海南汉莎航空技术培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珈、北京华戎冠兴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铭儒和参与本项目的队员们合影。 《中国老龄飞机网》实习记者秦祺 2018年1月18日 北京报道:今天下午,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院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内,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交钥匙工程”仪式。北京华戎冠兴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铭儒,向航空航天领域知名专家、博士生导师杨院长和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馆长韩国军郑重移交一把“金钥匙”。这标志着:历时75天的1架“歼-10型”飞机入馆以及由此引起的11架老龄飞机10件(套)飞机部件制做的教具分解、运输、复原、整修、喷漆、吊装、移位、调整位置、重新布展工程圆满结束。从此,新布展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乘着党的“十九大”东风,拉开了“走进新时代”的帷幕。 图为:北京华戎冠兴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队员们合影 去年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校65周年,中航工业集团向学校赠送一架歼-10型战机。为了让这架“国宝级”展品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收藏,先后调整移动了11架老龄飞机和10件(套)飞机部件制做的教具: ①将一架高高矗立在原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大楼前广场上当作塑像标志的歼-10型飞机一件件分解之后放下来,再运送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前的广场上等待入馆; ②将馆内现有的1架AT-6教练机、1架米格-15战斗机、1架米格15-比斯战斗机,出馆腾位置,临时摆放到博物馆西侧的马路上; ③将1架歼-8型战斗机分解出馆,并运送到沙河校区再复原为教学用具;
④将9件飞机部件制做的教具:安-26型飞机起落架舱结构教具1组(套),安-26型飞机发动机挂架教具1组(套),安-26型飞机货舱门教具1组(套),安-26型飞机机翼翼肋教具2件,安-26型飞机左外翼教具1件,安-26型飞机右外翼教具1件,安-26型飞机右中外翼及襟翼(半裸翼)教具1件,米格-9型飞机机翼教具1件,运送到北航沙河校区存放; ⑤将1件美国制造的RB-57 D侦察机机翼残骸,从沙河校区运送回学校本部并入馆收藏; 这是一件被我空军地空导弹第2营在北京地区使用SA-2地空导弹连发3弹将其击落的美国制造的RB-57 D侦察机机翼残骸。 这次战例,也是有史以来世界上地空导弹首次在实战中击落的飞机。 ⑥将停放在博物馆前广场上的1架国产新型三代半歼-10型飞机的机身与垂直尾翼对接组装,运送入馆后再全机复原,然后,打磨、腻平、喷漆,入位; ⑦再将停放在馆前马路上的三架飞机:1架AT-6教练机、1架米格-15战斗机、1架米格15-比斯战斗机,回馆,复原,归位; ⑧将1架苏制“波-2型”飞机和北航自制的蜜蜂-3C型飞机,悬空吊挂到博物馆上部; ⑨将前苏联制造的1架米格-9型战斗机、1架雅克-11教练机和1架苏格尔-2教练机移动位置,重新布展; 这个综合型工程项目,始于2017年2月。 2017年2月27日公司接到分解运输复原1架歼-10型飞机的预令,28日下午就派公司总经理带着机务大队长和两位队长,前往现场作调研;之后,先后进行了10次现场调研,制作了三套分解、运输、复原预案,9月6日正式开始进入,9月15日早晨01:47分,这架歼-10型飞机(1002号)就被运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前的广场上。 2017年9月15日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时,公司又及时调整技术力量 ,将队伍分成三个小组同时进行,由三名机务队长分别负责飞机的拆装、喷漆、馆内飞机移位和飞机吊装的工程。 第一支队伍由三队队长王成带队,专门负责11架飞机10套飞机部件教具分解、运输、复原、移位等重新布展工作; 第二支队伍由四队队长师永久带队,专门负责吊装“蜜蜂-3C”型飞机和波-2型飞机; 第三支队伍由副大队长王杰带队,专门负责复原、修复“歼-10型”飞机和喷漆工作; 直到2017年11月20日,历时76天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综合工程项目,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重新布展后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展品: 链接1: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重新布展后的老龄飞机实物图片 大国重器--中国制造三代半中型战斗机:歼-10型飞机 国产歼-10战机,是中航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中国空军正在服役的三代半战斗机。1981年开始研制,1998年首飞,2004年定型。 主要几何数据 (1)长 度:16.43米; (2)翼 展:9.75米; (3)高 度:5.43米; (4)机翼面积:33.1平方米; (5)空 重:9750千克; (6)最大起飞重量:19277千克。 镇馆之宝--美国制造P-61型轰炸机,绰号:“黑寡妇” P一61B型轰炸机,是由美国制造,1944年10月,由第426夜战中队中国之后,开始在中国服役。 该机于1944年首次试飞,装两台普·惠公司生产的R-2800-65型18缸(双排)星形气冷活塞式发动机,单台功率为1.5兆瓦。该机最大速度每小时589公里(高度6100米),升限1.01万米,航程4830公里,装4门20毫米机炮和4挺12.7毫米机枪,并可载4枚720公斤的炸弹。 在中国抗日战争中,“黑寡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仅有效地扼止住日军空军的夜间狂轰乱炸,而且,很快就成为了日军战斗机的克星。“黑寡妇”不甘寂寞,随即调整了使命,开始了夜间的主动出击行动。它们无声无息地穿梭于夜空之中,分别从新津、梁山和安康等基地出发,前去袭击日占区的铁路、公路和通讯系统。第427中队的“黑寡妇”们还被改装成机翼下带有火箭发射器的飞机,从昆明基地出发去打击日军。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20.2 米; (2)机翼面积:61.6 平方米; (3)机 长:14.9 米; (4)全 高:4.47 米; (5)空 重:8,730 公斤; (6)总 重:11,400 公斤; (7)最大总重:13,100 公斤; (8)两个螺旋桨外沿的距离:7.6米; (9)两台发动机外沿的间隔距离:7米; (10)机身两面翼根处的距离(机身宽度):1.5米; (11)前起落架高度:1.6米; (12)主起落架高度:1.5米; (13)双垂尾距离:7.1米。
北京一号飞机 北京一号,是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也是北航的骄傲。它于1958年2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交由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计和试制,施工方式为边设计边生产。1958年9月20日试制成功,9月23日在首都机场首次试飞,次日由北京市委命名为北京一号,并且完成了北京--天津、北京--上海的航线试飞。北京一号采用2台苏制АИ-14Р活塞发动机,下单翼,乘员2人,载客8人。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16.4米; (2)机 长:12.4米; (3)机 高:4.6米; (4)起飞重量:3000公斤; (5)机身直径:(宽)1.5米; (6)前起落架高:1.5米; (7)主起落架高:1.6米; (8)两个平尾翼尖之间的距离5.6米。
两航起义”飞回大陆的美国制造“C-47型”飞机图片 美国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一种双发动机活塞式军用运输机,是由DC-3客机改装而成的,客机最初称为DST,于1935年12月17日首飞,1936年8月8日交付航空公司使用,并正式命名为DC-3。DC-3很快成为最重要的旅客机,于1935年12月原型机首次试飞,1940年开始装备部队。总共生产10123架。 第二次大战前夕美国国内航线使用的322架旅客机中有260架是DC-3。DC-3的大量使用促进了航空运输大众化,因而被视为现代运输机的先驱。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28.9米; (2)机 长:19.63米; (3)机 高:5.2米; (4)起飞重量:7482公斤。 (5)机身直径(宽度):2.25米; (6)中央翼的宽度:(也是2个主起落架外沿的宽度)7.5米; (7)后三点下翻翼:主起落架高度:1.8米; (8)后起落架高度:1.2米。 英国制造可垂直起飞降的“鹞式”舰载机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7.70米; (2)机 长:13.89米; (3)机 高:3.45米; (4)机翼面积:18.68平方米; (5)空 重:5580公斤; (6)最大起飞重量:11340千克; (7)机身直径(宽):2.2米; (8)前起落架高:1.18米(共4个起落架); (9)中部的主起落架:0.95米; (10)两个外主起落架:1.38米。 苏制伊尔-14型轻型旅客机 伊尔-14飞机是前苏联研制的双发中短程客机,1950年首次试飞,1954年投入批量生产,有多种改型,总共生产了1041架。我国从1955年起购买了49架伊尔-14,主要承担专机和国内的客运、货运任务,1986年后逐步退役。1992年12月16日,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器适航司颁发适航指令CAD92-IL14-02“民用伊尔14飞机全部停飞”。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31.7米(其中中央翼近10米,宽5.3米减去襟翼0.8米实宽4.5米,左右外大翼近11米); (2)机 长:31.7米(其中机身长度为22.31米); (3)机 高:7.79米(其中起落架高1.8米); (4)起飞重量:17250公斤; (5)机身直径(宽):2.8米。 苏制雅克—11中级教练机 雅克-11中级教练机是我国从苏联进口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中级教练机。由前苏联雅克夫列夫设计集团生产;使用年代是从20世纪50年代至1974年;主要用于中级飞行教练,也可作歼击机,侦察机使用;雅克-11中级教练机的构造特点是单发,下单翼,后三点双舱; 目前,馆藏的这架雅克----11中级教练机,是1956年由空军航校调拨到北京航空学院的。1985年收藏于北京航空馆。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9.2米; (2)机 长:8.49米; (3)机 高:2.42米; (4)起飞重量:2660公斤; (5)机身宽度:1.4米; (6)主起落架高度:1.3米;后起落架高度:0.4米。后三点式 (7)平尾两翼尖宽度:3.5米; (8)垂 尾 高:3.7米。 苏制米格—9喷气式歼击机 1945年2月,苏联为尽快设计出喷气式战斗机,确定了利用缴获的德国“约莫”004B和BMW-003型喷气式发动机,研制自已的喷气式战斗机的方案。米格设计局的И-300方案在1945年秋被批准。1946年3月原型机被造好,1946年4月24日,苏联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成功完成了首次试飞。Mig-9共生产了约1000架,但服役时间并不长,1952年就退役了。该机的发动机:2台РД-20型喷气发动机(苏联仿造的BMW-003发动机),每台静推力800公斤;;Mig-9的改型:Mig-9У双座教练型。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10.63米; (2)机翼面积:18.3㎡; (3)机 长:10.05米; (4)机 高:2.8米; (5)空 重:3540公斤; (6)最大起飞重量::6350公斤; (7)机身直径(宽):1.5米; (8)前起落架高度:0.7米。 苏制米格—-15歼击机 (苏制) 米格-15战斗机(俄文:МиГ-15,英文:MiG 15)由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飞机设计局设计的,北约给予的绰号是“柴捆(Fagot)”,是苏联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代表。据统计,米格-15战斗机各型机总产量超过16500架,是苏联制造数量最大的喷气式飞机。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10.08米; (2)机翼面积:20.6㎡; (3)机 长:10.10米; (4)机 高:3.70米; (5)空 重:3636公斤; (6)机身宽度:1.25米; (7)前起落架高度:0.80米; (8)主起落架高度:1.15米; (9)平尾两个翼尖:3.5米。 苏制米格—-15比斯歼击机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10.08米; (2)机翼面积:20.6㎡; (3)机 长:10.10米; (4)机 高:3.70米; (5)空 重:3636公斤; (6)机身宽度:1.25米; (7)前起落架高度:0.80米; (8)主起落架高度:1.15米; (9)平尾两个翼尖:3.5米; (10)实用升限:15500米; (11)最大航程:1782千米。 苏制拉—11战斗机 末代活塞式发动机螺旋桨战斗机La-11,是前苏联最后的活塞式发动机螺旋桨战斗机,凝聚了所有战时的经验,堪称顶峰。在投产前夜,斯大林把拉沃奇金招来,询问他到底应该投产拉-11 还是米格-9。拉沃奇金告诉斯大林说,如果今天就打仗,应该投产拉-11,马上形成战斗力;如果战争一时半会不会爆发,米格-9代表着未来。拉沃奇金的坦诚之言是对的,斯大林结果把拉-11 和米格-9 同时投产。 1950年至1953年,中国装备163架拉-11飞机,1966年退役完毕。拉-11不是中国的一线战斗机,主要用于轰炸机的护航和侦察,还执行过夜间防空作战任务与训练飞行员,并不用于和喷气式飞机的作战。为轰炸大和岛的图-2机群护航时,有过击落、击伤F-86战斗机的记录.。它是单座远程战斗机[动力来源]为一具1,850-hp PE ASh-82FN 发动机。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9.95 米; (2)机翼面积:17.72平方米; (3)机 长:8.60 米; (4)机 高:2.54 米; (5)空 重:2,770 kg; (6)最大起飞重量:3,996 kg; (7)中 央 翼:3.6米; (8)平尾两个翼尖的间距:3.5米; (9)两个前起落架的高度:1.45米; (10)现个前起落架的喑距离:3.5米。 苏制图-2(TU----2)型轰炸机 二战时期,苏联有一个特殊监狱。关押在这里的犯人可能是全苏联智商最高的一群人,他们不用人看管,却有着极高的劳动热情,生活条件恶劣,却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二战战场上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图-2型轰炸机,就是在这里研制成功的。其中,图波列夫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飞机设计上,他终于有了“囚中杰作”,即设计编号为ANT-58的轰炸机,也就是后来名扬世界的图--2轰炸机。1936年首次试飞,翼展20.33米,最大平飞速度480千米/小时,机上装4挺机枪。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100多架图-2轰炸机。 TU--2轰炸机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的主力轰炸机,曾参加过解放沿海岛屿的战斗。80年代初最后两个TU-2团的飞机在油封后退出现役。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13.6米; (2)机 长:10.8米; (3)机 高:9.80米; (4)起飞重量:13500公斤; (5)中 央 翼:7米;后三点: (6)前起落(2个)架高度:1.9米;后起落架和尾部着地。 苏制伊尔--10型攻击机 伊尔-10 是我国空军 50 年代的主力强击机,最先装备伊尔-10强击机的部队是 1950 年成立的航空兵第四混合旅(以后的空四师)第十三团,接收了苏联空军协防上海的巴基斯基混合航空兵集团的 25 架伊尔-10。伊尔-10 在1954 年 11 月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下面是一段战史回顾:“在飞行过程中,整个解放军机群保持无线电静默,很快抵达战区。空军航空兵第 11 师副大队长王玉峰率 4 架伊尔-10 降低高度,开始攻击大陈岛上的高射炮阵地,以保证轰炸机对大陈港内军舰的突击。随着刺耳的啸叫声,4 架伊尔-10 投下的炸弹大部命中炮位,正全力向空中射击的高射炮立刻被浓烟烈火所笼罩。……在这紧急关头,空军强击航空兵适时出动伊尔-10 强击机 2 个团,压制岛上蒋军火力点,对登陆部队实施直接航空火力支援。飞行员们根据空中观察到的情况,主动支援登陆部队的进攻。当登陆部队遭到火力阻击时,强击机就从空中直接压制蒋军火力。强击机每俯冲攻击一次,步兵就冲锋一次。有的飞行员炮弹打光了,燃料即将耗尽,但仍向蒋军阵地俯冲。伊尔-10 强击机低空呼啸而过发出的巨大轰鸣声,把蒋军吓得丧魂落魄,纷纷躲藏起来。” 主要几何数据: (1)机 长:11.12 米; (2)翼 展:13.4 米; (3)机翼面积:30 平方米; (4)正常起飞重量:6300 公斤; (5)空 重:4650 公斤; (6)载 油量:535 公斤; (7)最大平飞速度:507 公里/小时(海平面)551 公里/小时(高度 2300 米); (8)实用升限:7350 米; (9)爬升到3000 米所需时为 5 分钟; (10)最大航程:800 公里; (11)起飞滑跑距离 475 米; (12)着陆滑跑距离 460 米; (13)动力装置: 1 台 AM-42 液冷 V 型 12 缸活塞发动机; (14)起飞功率:2000 马力。 苏制伊尔--28轻型轰炸机(苏制) 伊尔-28为前苏联空军双发喷气轻型轰炸机,属于前苏联第一代轻型喷气轰炸机,是根据能对前线军事目标和水面舰艇进行战术轰炸的要求设计的。伊尔-28于1947年首次试飞,1950年“五一”节首次公开出现,同年开始装备前苏联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伊尔-28共生产几千架,已全部从前苏联前线航空兵退出现役。伊尔-28轰炸型是伊尔-28的基本型,可携带常规炸弹或小型核武器,并装有机炮自卫武器。伊尔-28Y教练型,将机头领航员舱改为第二座舱,拆除了机炮。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21.45米; (2)机 长:17.65米; (3)机 高:6米; (4)机翼面积:60.8米2 ; (5)空 重:12,890公斤; (6)正常起飞重量:18,400公斤; (7)超载起飞重量:21,200公斤; (8)动力装置:BK-1A离心式涡喷发动机,推力2×2,700公斤;机身两侧可安装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以增加起飞推力; (9)最大速度:900公里/小时; (10)巡航速度:415公里/小时; (11)升 限:12,300米; Aeyo(爱诺)—45多用途飞机(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在40年代末研制了双发全金属结构小型客机爱诺-45。机身结构为半硬壳式,座舱顶部由透明胶板压制而成,舱内设有通风、照明及加温设备,可容纳驾驶员1人及乘客3-4人。该机在当时具有速度大、 耗油量小、飞行安全、操纵灵活等优点。 1951年中国民航進口了10架,1952年开始用于小兴安岭的护林防火飞行,开创了中国使用飞机护林的历史;后用于从北京向东北运送报纸纸型及其它通用航空任务。1953年4月空军提出购买爱诺-45飞机,经周恩来批准,14架爱诺-45飞机于当年进口。1976年最后2架从空军退役。该机动力装置为2台小瓦尔特4-111气冷单排直列4缸活塞发动机,单台起飞功率105马力,传动双叶金属螺旋桨。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12.30米; (2)机 长:7.55米; (3)机 高:2.35米(停放)、3.26米(水平); (4)空 重:825公斤(無外翼油箱)、840公斤(有外翼油箱),正常起飛重量1400公斤(無外翼油箱)、1500公斤(有外翼油箱),載油量174升(無外翼油箱)、310公升(有外翼油箱)。 (5)中央翼宽度:3.4米; (6)两台发动机的浆叶中间(机身最宽处)4.55米; (7)两台发动机的外延间隔3.3米; (8)机身直径(宽)1.2米; (9)起落架高度1米; (10)平尾两个翼尖的宽度3.4米。 波-2型飞机 波-2(Po-2,原称:乌-2 )是苏联著名飞机设计师尼古拉.波利卡波夫(N.N.Polikarpov)设计的一种双翼初级教练机,1928年首次试飞,1930年开始大批量生产,一直持续到1953年,总产量约33000架。 波-2飞机和中国也渊源深厚,早在1938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新疆成立红军的第一支航空队时,使用的教练机就是波-2。1951年,新中国进口了21架波-2型教练机,命名为“17号”飞机,用于空军飞行员初级训练,至1959年完全退役,但退役的波-2曾长期作为体育运动飞机、农业灭虫飞机使用了很久。 主要几何数据 (1)重 量:700公斤 (2)全 长:8.17米 (3)宽 度:11.4米 (4)续航距离:是500公里 这架波-2型飞机是经过一番改装的,在机翼的下面安装了4个炸弹架,可牵挂360公斤的炸弹,它可以在空中缓降轰炸,因速度低,又是低空轰炸,命中率很高。波-2型飞机为双座,正驾驶在前,副驾驶在后,在后面还可安一门机关炮。它不需要正规的机场,在平地就可起降。 前捷克斯洛代克制苏格尔型飞机 产 地:前捷克斯洛代克。生产公司(工厂):前捷克斯洛伐克航空公司。 使用年代: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机种用途:通信联络和普通飞行训练。构造特点:木质结构、直接传动、双叶木浆。 来 历:1956年从青岛空军十六师调拨北京航空学院。 入藏时间:1985年收藏于北京航空馆。 使用情况:1951年中国民航进口了10架苏格尔用于新飞行学员的训练。1953年4月空军提出购买苏格尔飞机,经周恩来总理批准,50架苏格尔飞机于当年进口。1959年4月空军将28架苏格尔飞机转交国家体协。1961年最后15架从空军退役转国家体委使用。该机体结构为全木制,起落架可由机械操纵收放,该机有襟翼和2套驾驶杆,机舱顶部能向上开启,可乘坐3人。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10米; (2)机 长:7.350米; (3)机 高:3.150米; (4)全 重:780千克; (5)航 程:1000千米; (6)最大平飞速度:230千米; (7)实用升限:4800米; (8)动力装置:1台小瓦尔特4-III气冷单直列四缸活塞发动机; (9)功 率:78.33千瓦(105马力)。 捷克斯洛伐克制L-60多用途轻型农业机(捷克)原机图片 L-60多用途轻型农业机 产 地:前捷克斯洛伐克; 生产公司(工厂):前捷克斯洛伐克航空公司; 使用年代:20世纪50年代; 机种用途:农业用机(通用飞机); 构造特点:单发、上单翼、带喷洒药箱; 来 历:1962年从民航调入北京航空学院; 入藏时间:1985年收藏于北京航空馆。 使用情况:L-60农业机是捷克斯洛伐克航空公司20世纪50年代制造的,用于播种、造林、喷洒农药,以起降距离短著称。20世纪60年代初,捷克斯洛代克政府以此机为礼品赠送给我国政府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各一架。本机是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赠送给刘少奇主席的。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15.96米; (2)机 长:8.540米; (3)正常起飞重量:1460千克; (4)最大平飞速度:195千米/时; (5)实用升限:4260米; (6)动力装置:Wafferminer发动机; (7)功 率:164.12千瓦(220马力)。 P—47D战斗机(美制) P-47D“雷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时期通过起义和缴获而得到并使用的美制单座活塞式战斗机。 美国共和飞机公司于1939年成立,它研制的P-47是根据P-43在战场上的实际使用同环最后修改定型,所以投产较晚。 1949年6月15日,国民党空军第11大队1架P-47D战斗机起义,安全降落河南安阳机场以后又有一架起义。到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时,有良好的P-47D2架,待修理的4架。该机型于1950年退役。 P-47D“雷电”战斗机的几何数据 (1)翼 展:12.40米; (2)机 长:11.20米; (3)机 高:4.32米; (4)空 重:4490公斤; (5)总 重:6130公斤; (6)平 尾 宽:5米; (7)后三点式,两个前起落架高度1.7米; (8)机身宽度:1.6米。 AT—6高级教练机(美制) AT--6 是原北美生产的,也称“德克薩斯人”高级教练机,双座单发下单翼结构,装一台 P&W R-1340 600 马力发动机,到1945年停产为止共计生产15,495架,T-6教练机是一款不可多得的教练机:操作简单,维护容易,滞空时间长。自二战以来被用于训练美国陆军航空队,美国海军,英国皇家空军和其他英联邦空军部队以及与美国盟邦的飞行员。陆军航空队称它为:AT-6,海军称它为:SNJ,英国皇家空军称它为:Harvard。 AT--6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结束后通过起义而获得并使用的美制活塞式高级教练机,在人民空军中通常称为“北美”式飞机。在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东北老航校内,装备有一架从国民党手中缴获来的AT--6。人民空军的很多战斗英雄,如:王海、张积慧和刘玉堤等都曾在这一机型上学习过飞行。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12.8米; (2)机 长:8.84米; (3)机 高:3.55米; (4)空 重:1939公斤; (5)总 重:2550公斤; (6)中央翼宽度3米两个主起落架在中下部; (7)机头离地面2.75米; (8)单浆叶到地面3.05米。 国产歼-8型战斗机 歼-8型战斗机,是中国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设计研制的双发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歼击机),是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主力战斗机种之一,1969首飞,1979年定型,1980年开始服役。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9.34米; (2)机 长:21.52米; (3)机 高:5.41米; (4)机翼面积:42.19平方米; (5)正常起飞重量:13850千克。 歼八-Ⅱ木制样机 歼八-Ⅱ型飞机主要几何数据 (1)机 长:21.59米; (2)机 高:5.41米; (3)翼 展:9.344米; (4)机翼面积:42.2平方米; (5)空 机 重:9822.7千克; (6)正常起飞重量:14300千克; (7)最大起飞重量:17800千克; (8)最大速度:2.2马赫; (9)最大表速:1300千米/小时; (10)最大航程:2200千米; (11)作战半径:800千米; (12)实用升限:20000米; (13)起飞速度每小时:325千米; (14)起飞滑跑距离:670米; (15)着陆速度:每小时290千米; (16)着陆滑跑距离:1000米; (17)2台涡喷13AII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63.45千牛)。 歼-7型歼击机 这种源自苏联米格-21的飞机,从1964年11月4日航空工业部把“62式”正式命名为“歼击七型”始,四十多年来歼七飞机改型繁多,生产数量数千架并大量出口和援外。在国内,歼七系列战机是国土防空和争夺制空权的主干将,在接受我国军援和军售的很多国家,歼七系列战机是其空军部队的生力军。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7.15米; (2)机 长:15.724米、不含空速管为13.945米; (3)机 高:4.103米; (4)起飞重量(不挂副油箱):7230公斤; (5)机身直径(宽)1.2米; (6)平尾两翼尖之间的距离:3.75米; (7)主起落架高:1.5米; (8)前起落架高:1.1米。 歼-6型战斗机 歼-6最早由沈阳飞机制造厂(现沈飞集团)研制,该厂自1953年开始参照前苏联米格-19波(Л)型和埃斯型歼击机研制的。工厂称其为“东风102”,于1959年9月23日首飞成功。9月30日,正式宣布首飞成功。1957年,正当我国全力仿制超音速全天候战斗机米格-19P 之际,厂家根据空军的急需,在米格-19原型的基础上,改造出少量的白昼型战斗机东风--102。但这一改造仅造出 33 架,现已存世不多。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9米; (2)机 长:14.64米,若不含空速管为12.54米; (3)飞机停放高度(减压器未压缩):3.85米; (4)起飞重量(不挂副油箱时的起飞重量)7570公斤; (5)机身直径(宽度):1.4米; (6)平尾长度:4.4米,宽度1.1米; (7)前起落架高度:0.9米; (8)主起落架高度:1.05米。 强-5型攻击机 强-5是单座双发攻击机,采用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机首为尖锥形,后机身因安装两台涡喷式发动机而呈椭圆形,后机身下部有双腹鳍,机翼为典型米格-19风格的后掠中单翼,前缘后掠角55度,下反角4度,上翼面有较大的境界层板和整流翼刀,水平尾翼后掠角分别为55度和57度,水平尾翼为斜轴全动式。机体结构以铝合金和高强度合金铜为主要材料,但局部采用玻璃钢材料和蜂窝结构。座舱后视界限不足,座舱盖向后翻开,紧急弹射之前,可在各种飞行状态下抛掉座舱风挡前的防弹玻璃。座椅头靠和背部有防弹钢板,座舱底部和油箱下部也装防弹钢板。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前轮和主轮都装有碟式刹车和刹车压力自动调节装置。垂直尾翼左方装有着陆减速伞的伞舱。强一5定型后,南昌飞机制造厂又根据部队的不同使用情况和外销的需要,发展出多种攻击机,形成强--5家族,主要改型包括强-5甲型、强-5乙型、强-51型、强-5II型、强-III型及强-5IV型等。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9.68米; (2)机 长:15.65米; (3)机 高:4.19米; (4)起飞重量:11300公斤; (5)机身直径:1.49米; (6)前起落架高:1.1米; (7)主起落架高:1.37米。 初教6型教练机 初教-6,是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成功的串列双座初级教练机。1957年7月开始设计,1958年8月27日原型机首次试飞,1962年1月定型投入批量生产。初教-6安全可靠,不仅中国空军大量使用,而且还出口到阿尔巴尼亚、孟加拉国、柬埔寨、朝鲜、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国。1980年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到1986年年底,各型总共生产1796架。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10.18米; (包括翼尖灯)10.22米; (2)机翼面积:17.0平方米; (3)机 长:8.46米; (4)机 高(停机状态):2.94米;(飞机呈水平状态)3.25米; (5)最大起飞重量:1419公斤; (6)着陆重量:1324公斤; (7)空机重量:1172公斤; (8)前起落架高度:1米; (9)主起落架高度:1米; (10)机身直径:1米; (11)水平尾翼(单个):3.4米。 直--5型飞机 直--五型直升机是我国制造的第一种直升机,原型为苏联“米四”直升机,1958年在哈尔滨制造,1963年定型投产,多用于空降、救护、护林防火等任务。虽然直五型直升机已入不惑之年,但由于其功能齐、成本低,十分适合于内蒙古地区执行航天回收任务,因此被选为回收神舟五号飞船回收舱的特定机种。 主要几何数据 (1)机 长:25.015米 ; (2)机 高:4.4米 ; (3)旋翼直径:21米 ; (4)尾桨直径:3.9米; (5)空 重:5292公斤; (6)最大起飞重量:7600公斤; (7)机身直径(宽):2.1米; (8)主起落架高度:0.85米; (9)前起落架:1.21米; (10)主起落架高:0.85; (11)机身直径(宽):2.1米; (12)起落架间距:4米。 运-11型飞机 运-11是我国哈尔滨飞机厂研制的一种轻型双发多用途运输机。哈飞于1974年4月提出设想,1975年1月开始设计,1975年12月30日Y-11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运-11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试制,当年上天的目标。1977年4月3日设计定型投入生产。 运-11原型使用两台美国大陆公司TSIO-550-B活塞发动机,后改用两台活塞-6甲发动机,单台功率285马力,载客人数8人。装双桨叶J9-G1金属螺旋桨。 运-11运输机低速性能好,座舱宽,视野好,起降要求低,使用维护方便。在中国国务院批准下,哈飞组建了运-11飞机农业航空服务队 。 运-11飞机有地质勘探型、运-11B和运-11T等衍生型号。 主要几何数据 (1)机 长: 12米; (2)机 高: 4.64米; (3)翼 展: 17米; (4)发动机下舱距地面距离:125CM; (5)右机翼下部距地面:217CM (6)机身前部距地面:88CM; (7)机身中部距地面:55CM; (8)机身兵部距地面:46CM; (9)主起落架距地面:55CM; (10)机身宽度:150CM; (11)机翼宽度:180CM; (12)机翼长度:740CM; (13)空 重: 2140千克; (14)最大起飞重量: 3500千克; (15)最大载重: 940千克; (16)最大时速: 220千米/时; (17)最大航程: 965千米; (18)实用升限: 3950米; (19)起飞距离: 510米; (20)着陆距离: 450米。 火蜂式147H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美制) 美国“火蜂”系列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是由瑞安(RIAN)飞机公司在1951年开始研制的世界第一款喷气推进无人驾驶飞机,也是迄今为止用途最广的无人机。其最初版本是“火蜂”1型(firebee1),作为一种空军射击训练的靶机而初次登场的。 火蜂Q2/KDA-1: 1948年,瑞安公司与美国空军签订合同,制造一款喷气推进无人驾驶靶机,第一架“火蜂”原型机(XQ2)于1951年初试飞成功,该机外形为圆粗的机身及环形进气道。最初的火蜂水平尾翼尖被设计成“箭头”形状。“火蜂”可以在空中投放,也可以在地面由火箭助推起飞。 在通过验收后,火蜂被美国空军订购并投入量产,(空军编号为Q-2A)动力采用大陆飞机公司的J69-T-19B涡喷发动机,推力1060磅(481千克)。随后空军为提升其高空性能,又定购了少量的Q2B,它换装了推理更大的发动机。海军订购的型号为KDA-1,其性能与Q2相近,主要的变动是换装了仙童公司的J44-R-20B涡喷发动机,(推力1000磅,约453千克)Q2A与KDA1的外部区别是KDA1加装了一个进气道中心锥。美国陆军的型号称为XM21,它与KDA1的不同之处只是在一些细微的结构上。 海军在后期订购了KDA1的改进型系列,包括KDA2,KDA3,后期主要订购的是KDA4,这些版本在外形很难与KDA1区分开来,它们与KDA1最大不同是换装了J44引擎,并做了少许改动。 "火蜂"式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是由美国瑞安公司在原"火蜂"式靶机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共有BQ米-34A、BQ米-147G、BQ米-147H、BQ米-147SK等改型约30余种。该式飞机体积小如BQ米-147G型。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8.18米; (2)机 长:8.53米; (3)机 高:2.04米; (4)机 重:1500公斤; (5)机身宽度:0.9米;两个平尾+翼尖2.9米。 蜜蜂-2 轻型飞机 按重量分类中最轻的一类飞机,是70年代以来迅速展起来的。它与轻型飞机的区分尚无严格统一的规定。一般认为超轻型飞机的空机重量不应超过 115公斤(对单座飞机)和150公斤(对双座飞机);最大速度不超过100公里/时;失速速度不超过44公里/时;空机单位机翼面积的载荷不超过100帕(10公斤力/米2),乘员不超过2人。70年代中期,有人在简便的悬挂滑翔机上装一台小型活塞发动机,后来又装上机轮、升降舵、副翼或扰流片等,成为初期的超轻型飞机。由于构造简单、重量轻、价格便宜、易于驾驶和几乎不需维护,超轻型飞机作为娱乐和体育运动器材受到人们喜爱。1982年在美国仅艾柏公司就制造了4000架超轻型飞机。 初级超轻型飞机的机翼多用铝管作骨架,蒙以聚酯纤维织物并用钢索加强。这种构造重量较轻,但阻力大。气动外形较好的超轻型飞机常用泡沫塑料和玻璃纤维制造流线型的机翼和机体。超轻型飞机一般是以零、组件状态装箱出售,由用户在飞行现场按说明书装配成整机。超轻型飞机不需要取得适航证书,也没有航行管理条例,只要飞行高度在 100米以下并离开机场、航线、公路和人口稠密的地区,就可以在白天不限时地飞行,飞行员也不要求取得驾驶执照。80年代以后,天空中超轻型飞机增多,已威胁到正常航线飞机的安全,因此各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它们的管理,如要求飞行人员有驾驶执照,规定了这种飞机的适航条例等。 北京航空学院于1982年8月制造的“蜜蜂”2号单座超轻型飞机试飞成功,以后又制造了“蜜蜂”3号双座超轻型飞机(见彩图)。超轻型飞机主要用于娱乐和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在农、林、牧、渔业、侦察、巡逻和短途交通等方面得到应用。 蜜蜂-3 轻型飞机 蜜蜂-3C轻型飞机 主要几何数据 (1)翼 展:8.60米; (2)机 长:6.10米; (3)机 高:2.3米; (4)机翼面积:13.2平方米; (5)重量数据:空重150千克; (6)总 重:320千克; (7)最大起飞重量:330千克; (8)最大平飞速度:120千米/小时; (9)巡航速度:90千米/小时; (10)失速速度:55千米/小时; (11)起飞滑跑距离:55米; (12)最大爬升率:3米/秒,升限4000米; (13)航 程:550干米,续航时间6小时; (14)动力装置:l台奥地利罗塔克斯公司447型发动机,功率为31.3千瓦,主油箱油量25升,副油箱油量60升。 蜜蜂-11型飞机 “蜜蜂”11号飞机为双座多用途超轻型飞机。该机设计于1990年,正好是“蜜蜂”系列飞机诞生的第11个年头,所以没有按序列命名,而是直接命名为“蜜蜂”11号飞机。“蜜蜂”11号飞机具有上单翼、正常式尾翼、封闭式座舱、三轴操纵系统、前三点固定式起落架。发动机装在座舱后部,使用推力螺旋桨。 伞翼机 “伞翼机PM2”是美国伞翼机公司研制的一种单座活塞式超轻型飞机。 主要几何数据 (1)运动伞展长:9.30米:; (2)弦 长:3.96米; (3)面 积:37.16平方米; (4)机 体 长:1.73米; (5)机 体 高:1.70米; (6)螺旋桨直径:1.29米; (7)空 重:74.5千克; (8)最大驾驶员重量:84千克; (9)最大起飞重量:193千克; (10)最大平飞和巡航速度:41千米/小时; (11)滑翔速度:34千米/小时; (12)最大爬升率:2.5米/秒; (13)实用升限:大于1525米; (14)起飞滑跑距离:30~46米; (15)航 程:80千米; (16)续航时间:1.5小时; (17)动力装置:2台索洛公司单缸两冲程活塞式发动机,功率为11.2千瓦,燃油容量17升。 靶-六飞机靶机 1967年6月,北航开始研制“靶六”飞机。1968年至1972年,共装配了7架份飞机,改装了杜-6和杜-16两种母机,进行了大量静力、吹风、振动、挂飞和投放试验。1972年11月20日,“靶六”在9 316米高空以马赫数0.75投放,飞行最大高度10 977米,最大马赫数 2.277,总飞行时间4分40秒,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气象火箭 链接2: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航天飞行器展品实物图片。 返回舱 HY-2海鹰反舰导弹 “海鹰”-2(HY-2)岸舰导弹是基于原苏联544导弹进行改型。1966年被命名为“海鹰二号”导弹。 “海鹰”是雷达主动弹,弹道发射后,海鹰-2反舰导弹可爬升到1000米高度。当转入巡航工作状态后,导弹便开始逐渐下降到100-300米的巡航高度。在飞行末段导引雷达开始工作,导弹将下降到8米高度掠海攻击目标,对目标的自导命中概率为90%。 海鹰-2全长7.48米,弹径0.76米,翼展2.4米,全重2998千克。弹头513千克,速度0.9马赫,射程范围20-95千米。 神舟七号舱外航天服 舱外航天服可为航天员出舱活动提供适当的大力压力、足够的氧气、适宜的温湿度,以保障航天员的生命活动需要;航天服具有足够的强度,防止辐射、微流星和空间碎片对航天员的伤害,保证航天员的工作能力;航天服还能提供可靠工效保障及遥测通信保障等。 (1)重 量:120公斤; (2)大 小:最高可达两米,背包高度130厘米; (3)尺 寸:通过调节大小,身高160厘米到180厘米的人都可以穿; (4)造 价:约3000万元人民币; (5)服内压力:40千帕,这是人体能够承受而又保证灵活性与气密性的压力值; (6)外层耐温:正负110摄氏度抗压能力:120千帕(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千帕); (7)保障能力:可保证4个小时的出舱活动; (8)可靠系数:0.997; (9)穿脱时间:地面上可自行在2至3分钟内穿脱。在太空中,从准备工作到完全穿好服装,大约15个小时; (10)研制周期:从立顶到投入使用,耗时4年。 天宫一号1:3模型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远地点发动机 TF-11 光电遥感器 霹雳2、霹雳7机载空空导弹 霹雳2(PL-2) 霹雳2空空导弹是中国在引进苏联的K-13空空导弹基础上研制并改进发展的第二种空空导弹,也是中国空军和海军在70~80年代大量装备使用的空空导弹,载机为歼6、歼7战斗机。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和模块化舱段结构,由导引头舱、鸵机舱、战斗部舱、光学引信舱和发动机舱共5部分组成,两对三角形鸵面位于鸵机舱所在的圆柱形弹体外侧,两对后掠梯形弹翼位于发动机舱所在的圆柱形弹体尾部,两者呈X-X形配置。 主要几何数据: (1)最大射程:7.6千米; (2)最小射程:1500米; (3)最大速度:M2.5(高空)M1.6(海平面); (4)使用高度:500米; (5)最大过载:11G; (6)制导系统:被动红外; (7)动力装置:固体火箭发动机; (8)弹 重:75.3公斤; (9)弹 长:2.84千米; (10)弹 径:127毫米; (11)翼 展:609毫米。 霹雳7(PL-7) 霹雳7空空导弹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新一代空空导弹,是具有大过载机动能力的格斗型空空导弹,以满足新一代战斗机的作战使用要求。1987年通过航空工业部技术鉴定委员会审查,获准投入批生产。该弹采用十字形双鸭式气动外形布局,鸭式鸵面位于导弹重心之前,同装在尾部的大翼展、大面积弹翼相配合,可减少鸵面偏转响应时间,提高导弹的机动性,并提供导弹最大平衡攻角,提高近距格斗时的安全性。此外,螺旋式尾翼可提高鸵面横滚控制效率;固定式前翼可增大鸵面效应,减少偏航力矩。该弹在结构上的另一特点,是将导弹分为前、后2个舱段,以利于维护使用,而不是按导弹各部件分为多个舱段。该弹的性能特点,是具有自动搜索截获能力、大机动过截和离轴发射能力、以及高的毁伤目标能力。 主要几何数据: (1)最大射程:14千米; (2)最小射程:500米; (3)最大速度:M2; (4)使用高度:21000米; (5)最大过载:35G; (6)制导系统:被动红外; (7)引 信:红外近炸引信; (8)动力装置:固体火箭发动机; (9)弹 重:90公斤; (10)弹 长:2.75千米; (11)弹 径:157毫米; (12)翼 展:660毫米。 SY-1上游反舰导弹 上游-1反舰导弹是中国研制的第一种舰对舰导弹武器,系原苏联544反舰导弹的仿制和改良型号。1967年设计定型,是中国研制的第一种舰载反舰导弹。装备6621和6623型导弹艇,07型改进型驱逐舰、01型(成都级)改进型护卫舰、053H(江湖级)型护卫舰。 主要参数:弹长6.55米,直径0.76米,翼展2.41米,重量2095千克(带助推器)。飞行速度0.85-0.9马赫,射程50千米。主要动力装置为1台两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150s,两级推力分别为11760和5390N。 CZ-3长征一级发动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于1965年至1980年研制。推进剂为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采用燃气发生器循环、泵压式供应系统,发动机由火药起动器起动。该发动机的其它改进型号分别应用到长征系列其它运载火箭。 主要性能与结构参数:海平面推力700kN,真空推力780kN,燃烧室压力6.98MPa,喷管扩张比12.96,工作时间140s,混合比2:1,海平面比冲2540m/s,真空比冲2840m/s,直径1.047m,高1.963m,结构质量644kg。 逃离逸分离发动机神舟飞船 火箭(从左至右) ①长征2F运载火箭1:20模型 长征2F运载火箭自1992年开始研制,1999年11月19日首次发射并成功将神舟一号飞船送入太空,长征2F运载火箭是在长征2号捆绑火箭的基础上,按照发射载人飞船的要求而研制的运载火箭。火箭首次采用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和垂直运输的“三垂”测试发射模式。 该火箭属二级捆绑式火箭,由四个液体助推器、芯一级火箭、芯二级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发射目标飞行器则不包含)等几个部分组成,是目前中国安全性能最好、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大的火箭。 ②长征3B运载火箭1:20模型 长征3B运载火箭(CZ-3B)是中国近十年在国际发射服务市场上的主推火箭、它实际上是以长三甲作为芯级,在其一级上捆绑了长二捆的四个助推器,并采用了加长、加强的二级贮箱,其GTO运载能力一跃达到5100千克。长征3B运载火箭还可执行其它轨道要求的任务,并且还可以满足有效载荷调姿、再定向和起旋要求,以及双星和多星发射的要求等。长征3B运载火箭可提供多种整流罩以适应不同用户的要求。 ③长征3C运载火箭1:20模型 长征3C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的一种三级大型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它与长征3B运载火箭相比,取消了助推器的尾翼,一子级只绑有两个助推器,其余的结构部分、分系统与长征3B运载火箭基本相同。该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现已正式投入国际卫星商业发射服务市场。该火箭由三级液体火箭捆绑2个助推器组成,这种独特的“非全对称”火箭在“长征”系列里是唯一的。 ④长征四号运载火箭1:20模型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于1979年由上海航天局开始研制,主要任务是作为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另一个方案,到1982年,该火箭停止研制,转而在长征四号火箭的基础上研制长征四号A火箭以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⑤长征五号运载火箭1:20模型 长征五号是中国研制的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系列,可搭载两种专门为其设计的火箭发动机,分别为推力为120吨的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推力为50吨的YF-77氢氧发动机,长征五号系列实行模块化设计,由直径为5米、3.35米和2.25米的三种模块构成。其中5米模块包含两个50吨级的YF-77发动机,3.35米模块则包含两个120吨级的YF-100发动机。模块化设计的好处是可以根据需要把不同模块组装成不同推力的火箭,以执行不同的任务。例如系列中最为强大的型号,以两个5米模块为主推进器,另配有4个3.35米模块为助推器。 |